他山之攻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ā shān zhī gōng
成语注音 ㄊㄚ ㄕㄢ ㄓ ㄍㄨㄥ
成语简拼 tszg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陈翰《与薛蒻园》:“章侯诗,谨为校阅,不无窜改数字,聊效他山之攻。”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称你、我以外的第三人,一般指男性,有时泛指,不分性别:~们(可包括男性和女性)。~杀。 别的,另外的:~人。~日。~乡。~山之石,可以攻玉。其~。 虚指:睡~一觉。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打击,与“守”相对:~击。~占。~取。~心。~关。~陷。 指责,驳斥:~难(nàn)。群起而~之。 治病:以毒~毒。 致力学习或研究:~读。~书。专~医学。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他』

《廣韻》託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拖。與佗它通。彼之稱也,此之別也。 《左傳·莊二十二年》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小雅》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又《玉篇》誰也。  又邪也。 《揚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  又凡牛馬載物曰負他。  又《集韻》唐佐切,同䭾。亦畜負物也。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不被創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塡坑滿谷。 《註》他音〈口𠂹〉。言禽獸僵死交相積也。  又《正字通》方言呼人曰他。讀若塔平聲。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攻』

《唐韻》古洪切《集韻》《韻會》沽紅切《正韻》古紅切,𠀤音公。 《說文》擊也。 《博雅》伐也。 《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書·伊訓》造攻自鳴條。  又《類篇》一曰治也。 《書·甘誓》左不攻于左。 《傳》治也。 《論語》攻乎異端。  又《詩·小雅》我車旣攻。 《傳》攻,善也。 《朱傳》攻,堅也。  又心爲物欲所侵曰攻。 《唐書·太宗紀》一心攻之者衆。  又摘人過失亦曰攻。 《蜀志·諸葛亮傳》勤攻吾闕,則事可定。  又《詩·大雅》庶民攻之。 《傳》攻,猶作也。  又《博雅》攻,𩋆也。  又姓。 《何氏姓苑》漢有攻生單。  又《廣韻》古冬切,音釭。義同。  又《集韻》古送切,音貢。 《周禮·夏官·司弓矢》利攻守。 《釋文》攻,如字,劉音貢。  又《韻補》叶姑黃切。 《史記·龜筴傳》入於周地,得太公望,與卒聚兵,與之相攻。 《說文》从攴作攻。攻字原从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