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端:项目;方面。形容做的坏事极多。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
坏事干得很多。《西游记》四二回:“想当初作恶多端,这三四日斋戒,那里就积得过来?”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咸丰季年三奸伏诛》:“在载垣等,未尝不自恃为顾命大臣,纵使作恶多端,定邀宽典。” 述补 端,方面,项目。做了许多坏事。罪恶累累。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有一回,在狂风暴雨的夜里,我用大铡刀把一个~、人人痛恨的大汉奸,从头顶劈到脚根。”△贬义。多用于描写人品方面。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 从事,做工:工~。~息。~业。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创造:创~。写~。~曲。~者。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同“做”。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恶』不好:~感。~果。~劣。~名。丑~。 凶狠:~霸。~棍。险~。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恶』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可~。厌~。好(hào)~。
『恶』〔~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噁)
『恶』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是何言也!
『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年。~姿。~层次。~角度。~难(nàn )兴(xīng )邦。~~益善。~行不义必自毙。 数目在二以上:~年生草。~项式。~义词。~元论。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余。一年~。 过分,不必要的:~嘴。~心。~此一举。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 表示惊异、赞叹:~好。 表示某种程度:有~大劲儿使~大劲儿。 表疑问:有~大呢?~会儿? 姓。
『端』正,不歪斜:~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丽。~然。~庄。~秀。~静。~坐。 正派,正直:~方。~直。~重(zhòng )。品行不~。 事物的一头:~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倪。~详。事~。争~。 用手很平正地拿:~盆。~碗。~茶。把问题~出来说清楚。 姓。
《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𠀤臧入聲。興起也。 《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 《書·堯典》平秩東作。 又振也。 《書·康誥》作新民。 又造也。 《禮·樂記》作者之謂聖。 《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又爲也。 《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 又始也。 《詩·魯頌》思馬斯作。 又坐作。 《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 又將作,秦官名。 《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 又作猶斮也。 《禮·內則》魚曰作之。 《註》謂削其鱗。 又汨作,逸書篇名。 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 又與詛同。怨謗也。 《詩·大雅》侯作侯祝。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賀切,音佐。 《後漢·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無襦,今五袴。 《韓愈詩》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去問方橋,方橋如此作。今方音作讀佐。俗用做。 又《韻補》叶總古切,音阻。 《韓愈·處州孔子廟𥓓》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又叶子悉切,音卽。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𨻰琳·客難》太王築室,百堵俱作。西伯營臺,功不浹日。 《集韻》作古作𢓓。註詳人部五畫。
『多』《廣韻》《正韻》得何切《集韻》《韻會》當何切,𠀤朵平聲。 《爾雅·釋詁》衆也。 《詩·小雅》謀夫孔多。 《增韻》不少也。 《易·謙卦象傳》君子以裒多益寡。 《禮·表記》取數多者,仁也。 又勝也。 《禮·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註》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 《史記·高帝紀》臣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又刻求也。 《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將求多于汝,汝必不免。 又稱美也。 《前漢·袁盎傳》諸公聞之皆多盎。 《後漢·馮異傳》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帝以此多之。 又戰功曰多,見《周禮·夏官·司勲》。 又荒俗呼父爲阿多。 《唐書·德宗紀》正元六年,回紇可汗謝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 又姓。漢多軍,多卯,宋多岳。 又梵語吃栗多,華言賤人。底栗多,華言畜生。 又樹名。貝多樹,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冬不凋,見《酉陽雜俎》。 又南印建那補羅國北有多羅樹,株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采用之。見《西域記》。 又叶都牢切,音刀。 《蘇轍·巫山廟詩》歸來無恙無以報,山下麥熟可作醪。神君尊貴豈待我,再拜長跪神所多。 又《詩·魯頌》享以騂犧,是饗是宜,降福旣多。 《正字通》朱傳,犧,虛宜虛何二反,宜,牛奇牛多二反,多,章移當何二反。字彙專叶音趨,不知詩有二反也。○按朱子意,若从上虛宜切之犧,牛奇切之宜,則當何切之多宜叶章移切,音貲。若从下多字叶,則犧叶虛何切,音呵,宜叶牛多切,音哦。一在支韻止攝,一在歌韻果攝,《字彙》叶逡須切,音趨,錯入虞韻遇攝,《正字通》譏《字彙》不知二反,殊不知其錯入虞韻,幷不知一反也。 《說文》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繹也,故爲多。重夕爲多,重日爲曡。
『端』《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官切,音偳。 《說文》直也,正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 《註》端,正也。 《玉藻》目容端。 《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 《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 《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 《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 《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 《戰國策》敢端其願。 《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 《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 《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𤣥端,素端。 《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 《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註》端,𤣥端之服。 《疏》其色𤣥,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𤣥端。 又地名。 《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 《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註》端氏,澤州縣也。 《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 《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 《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 《後漢·鮮𤰞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 《荀子·勸學篇》端而言。 《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天子𤣥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叶都元切。 《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又叶多汪切。 《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𨻰不僉,造此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