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游艺


   旧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以“仁”为依据,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泛指从事道德修养和技艺的锻炼。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 rén yóu yì
成语简拼 yryy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旧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以“仁”为依据,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泛指从事道德修养和技艺的锻炼。


成语示例


将军孔安国贞慎清正,出内播誉,可以本官领东海王师,必能导达津梁,~。 《晋书?孔安国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


成语典故

依:依凭,凭藉。仁:仁德,仁义。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以仁德为凭藉,而游憩于六艺之中。古代儒家宣扬的个人言行的基本准则。语本《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靠,仗赖:~靠。~傍(➊依靠;➋摹仿,多指艺术、学问)。~恋。~偎。~存。~附。归~。 按照:~照。~旧。~据。~次。 顺从,答应:~从。~顺。~允。 亲密的样子:“有~其士”。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姓。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泳。~水。 从容地行走:周~。~历。~逛。~兴(xìng)。~记。~说(shuō)。~山玩水。 〈书〉交往,来往:交~。 不固定:~资。~走。~牧。~行。~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击。~弋。~离。~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依』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希切,音衣。 《說文》倚也。 《書·無逸》知小人之依。 《註》言稼穡。 《詩·小雅》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又依稀,猶彷彿也。 《劉禹錫詩》宋臺梁館尚依稀。  又姓。  又《集韻》《韻會》𠀤隱豈切,音倚。 《詩·大雅》于京斯依。  又斧依,與扆通。 《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 《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  又纏弦也。 《儀禮·卽夕禮》設依撻焉。 《疏》依,以韋依纏其弦,卽今時弓𢐠是也。  又《儀禮·士虞禮》佐食無事,則出戸負依南面。 《註》戸牖之閒謂之依。  又喻也。 《禮·學記》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疏》謂依倚譬喻也。  又《韻補》叶烏皆切,音挨。 《曹植詩》願爲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又《白居易詩》坐依桃葉妓。 《自註》依,烏皆反。

『仁』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人。 《釋名》忍也。 《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 《程顥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書》手足痿𤷒爲不仁。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云:兄年七十,兩手不仁。  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  又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歐陽修·送吳子京南歸詩》我笑謂吳生,爾其聽我言。顏回不貳過,後世稱其仁。 《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游』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猷。水名。 《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游水。  又浮行也。 《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游。 《詩·秦風》遡游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註》游,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游,游爲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游,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 《禮·少儀》士依於德,游於藝。  又閒曠也。 《禮·王制》無游民。  又自適貌。 《詩·小雅》愼爾優游。  又枝葉扶疏貌。 《詩·鄭風》隰有游龍。 《傳》龍紅草也。 《箋》游,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又《集韻》徐由切,音囚。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 《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  又九游,星也。 《史記·天官書》九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移。 《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游。  又叶衣虛切,音於。 《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水善游。上視層潭,如猿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