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


   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ān rù wéi zhǔ
成语注音 ㄒ一ㄢ ㄖㄨˋ ㄨㄟˊ ㄓㄨˇ
成语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成语简拼 xrwz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先入為主
成语英文 Whoever enters first is master.
成语法文 marquante est la première impressions(préjugé)
成语俄文 держаться сложившегося мнения(быть предубеждённым)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


近义词




成语示例


见长幼尊卑之节有一定不易之理,先入为主,故后起之私心,终有所顾忌而不敢逞。(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成语典故

《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后因以“先入为主”谓以先接受的意见或印象为依据,形成成见,不能实事求是地接受后来的不同意见。康濯《春种秋收.代理支书》:“甚至为了先入为主,他都没有把自己的材料事先告给王庆丰。” 主谓 先听到的事深深扎根于心,以后听到的不同说法,就不易接受。语本《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啼》:“家树从幼就有点怕叔叔,虽然现在分居多年,然而那~的思想,总是去不掉。”△常用于指某种说法或印象。→先入之见 先声夺人 ?后来居上 解释 先接受的一种说法或印象就以为是正确的,有了成见,后来 就不易再接受其他意见。 出处 《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复参考,无以先 入之语为主。” 息夫躬是西汉哀帝时人,以检举揭发东平王谋反起家,担任光禄 大夫。息夫躬接近了皇帝之后,对朝廷官员大加贬议。当时的丞相王 嘉怀疑东平王的案子不实,反对对息夫躬等人的任用,不料反倒得罪 了皇帝。从此,朝廷上下都非常害怕息夫躬,担心他说自己的坏话, 路上遇见他都不敢正眼相看。 这一年,匈奴王单于因病没来朝拜汉哀帝。息夫躬认为这是匈奴的 托词,他们一定另有阴谋,于是向皇帝上书,建议无中生有地捏造事件, 来挑拨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汉哀帝于是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左 将军公孙禄认为:“汉朝一向以恩威和信义使少数民族归顺。息夫躬却 企图利用不讲信义的欺诈手段,他的建议不应当被批准。”哀帝在听了息 夫躬和公孙禄的辩论之后,不再向群臣征求意见,只单独和息夫躬商量。 息夫躬又趁机用天象劝说哀帝,说:“最近这些异常的天象,是要发生 兵祸的征兆。希望派人加强巡视,杀死一个郡太守来树立威望,震惊周 边各族,以此来抑制异常事件的发生。”皇帝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去询 问丞相王嘉。王嘉说:“感动百姓要靠实际行动而非空谈,要顺应天意 也得实实在在而非华而不实。对地位卑贱的百姓,尚且不能欺诈,更何 况对圣明的上天呢?那些阿谀狡诈之人,往往附会天文历象,胡乱猜测, 编造谎言,企图在国家大动干戈时谋取自己的好处,他们的话实际不可 听信。阿谀奉承会有损君王的品德,阴险狡诈则百姓怨恨,善辩狡猾会 破坏正道,严峻刻薄会伤害君王的恩威。从前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说, 以至于惨败,于是悔过自责,思念老人的忠告,最终名垂后世。但愿陛 下您借鉴古人的得失,反复斟酌、三思后行,不要只听信先提供给您的 意见,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汉哀帝没有接受王嘉的建议,仍按照息夫躬的意见下发了诏书。 后来国家发生变故,息夫躬等人被罢官免职,遣送回家。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前。~期。原~。~驱。~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觉(jué)。~见之明。~发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人。~世(祖先)。~民。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祖。~父。~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烈。~贤。 姓。

进,由外到内:进~。~梦。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

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人。物~。失~(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 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君~。~上。 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张。~见。~意。~义。 对事物有决定权力:民~。自~。~持。~宰。~权(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 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次。~要。~力。~将(jiàng)。 预示:早霞~雨。 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木~。神~。 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先』

《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𠀤霰平聲。 《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 《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 《玉篇》前也,早也。 《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 《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又祖父已歾曰先。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姓。 《韻會》晉有先軫。  又《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見切,音霰。 《增韻》先之也。 《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 《註》先猶導也。 《史記·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游,莫爲我先。  又先事而爲曰先。 《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 《禮·月令》先立春三日。  又當後而前曰先。 《左傳·文二年》不先父食。 《孟子》疾行先長者。 《老子·道德經》先天地生。  又《廣韻》娣姒曰先後。 《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于先後宛若。 《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之爲妯娌。  又《韻會》《正韻》𠀤蘇典切,音跣。 《越語》句踐親爲夫差先馬。 《韻會》前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先馬。後漢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或作洗。

『入』

《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𠀤任入聲。 《說文》內也。 《玉篇》進也。 《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 《檀弓》孟獻子𧝓比御而不入。 《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  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 《定六年》於越入吳。 《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 《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  又《廣韻》納也,得也。  又《增韻》沒也。  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  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

『主』

《唐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𠀤音麈。君也。 《董仲舒·賢良策》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 《呂氏春秋》朝臣多賢,左右多忠,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  又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 《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  又天子女曰公主。周制,天子嫁女,諸侯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又賔之對也。 《禮·檀弓》賔爲賔焉,主爲主焉。  又《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註》鄭在秦之東也。  又宰也,守也,宗也。 《易·繫辭》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又神主,宗廟立以棲神,用栗木爲之。 《春秋傳》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又匰主。 《周禮·春官》司巫,掌羣巫之政令,祭祀則供匰主。 《註》主神所依也。匰,盛主之器。  又《禮·曲禮》居不主奧。 《疏》主,猶坐也。  又《晉語》陽子剛而主能。 《註》上也。  又姓。隋主胄,明主問禮。  又主父,複姓。  又《正韻》陟慮切。同注。 《荀子·宥坐篇》主量必平似法。 《註》主,同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