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创钜痛仍”。谓创伤深重而悲痛长久。
唐·柳宗元《寿州安丰县孝门铭》:“创巨痛仍,号于穹旻。”
源见“创巨痛深”。谓创伤深重而悲痛长久。唐 柳宗元《寿州安丰县孝门铭》:“创巨痛仍,号于穹旻。” 并列 创伤极大而悲痛长久。清·钱谦益《母罗氏加赠夫人制》:“风停树静,空悲一命于下泉;~,长感孤生于万里。”△用于遭受重大损害或感受痛苦。→创巨痛深 ?大快人心 虐人害物伤天害理。也作“创剧痛深”。
开始,开始做:~造。~制。首~。开~。~立。~演。~议。 独特的:~见。~意。~举。
伤:~伤。~口。~巨痛深(喻遭受重大的损失)。
大,很大:~大。~人(a.身材异常高的人;b.童话里指比一般人高大,有神力的人;c.喻有巨大影响和贡献的人)。~匠(泛称在科学或文艺上有极大成就的人)。~子(a.中国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的尊称;b.在某方面卓有成就,有声望的人)。艰~。 姓。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肚子~。~风。~痒(a.喻疾苦,如“~~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 悲伤:悲~。哀~。~楚。~惜。~不欲生。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击。~悼。~责。~快。~改前非。
依然,还,照旧:~须努力。~然。~旧。 因袭,沿袭:一~其旧。 频繁,重复:频~。~世(一代又一代,累世)。
《唐韻》其呂切《集韻》臼許切,𠀤渠上聲。 《說文》䂓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又《玉篇》大也。 《孟子》爲巨室。 又巨萬,數也。 《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 《註》巨萬,今萬萬。 又姓。 《何氏姓苑》巨氏出南昌。 《廣韻》漢有巨武,爲荆州刺史。 又巨毋,複姓。 《前漢·王莽傳》有奇士,長丈,大十圍,自謂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母氏。謂因文母而霸王符也。 《後漢·光武紀》作巨無霸。 又《韻會》通作鉅。 《前漢·食貨志》庶人之富者累鉅萬。 《李賀·高軒過詩》文章鉅工。 又與詎同。 《前漢·高帝紀》公巨能入乎。 《師古曰》巨讀曰詎,猶豈也。 又《類篇》求於切,音蕖。未央也。 《韻會》亦作渠。詩小雅庭燎註,夜未渠央。義與遽同,言未便至夜也。 《唐韻》其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臼許切,𠀤音巨。 《說文》大剛也。从金巨聲。 《商子·論兵篇》怨如鉅鐵。 《史記·禮書》宛之鉅鐵。 《註》徐廣曰:大剛曰鉅。正義曰鉅,剛鐵也。 又大也。同巨。 《史記·禮書》宜鉅者鉅,宜小者小。 又天子曰鉅公。 《前漢·郊祀志》吾欲見鉅公。 《註》張晏曰:天子爲天下父,故曰鉅公。師古曰:鉅,大也。 又《正字通》尊者通稱。 《李賀·高軒過詩》文章鉅公。 又《說文》弓名。 《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又劒名。 《荀子·性惡篇》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劒也。 又《正韻》呂矩,矯貌。 《莊子·列禦𡨥》一命而呂鉅。 又《五音集韻》澤名。 又地名。 《史記·殷本紀》盈鉅橋之粟。 《註》服虔曰:鉅橋,倉名。許愼曰:鉅鹿水之大橋有漕粟也。 又《項羽紀》章邯令王離涉閒圍鉅鹿。 又《王子侯者年表》鉅合侯劉發。 《註》鉅合,在平原。 《前漢·武帝紀》上耕于鉅定。 《註》服虔曰:地名。近東海。應劭曰:齊國縣也。 又《地理志》山陽郡鉅壄縣,齊郡鉅定縣。 又人名。 《前漢·古今人表》封鉅黃帝師。 又《藝文志》將鉅子五篇。 《註》六國時人。 又草名。 《爾雅·釋草》蕎,邛鉅。 《註》今藥草,大戟也。 《本草》大戟,一名邛鉅,苗名澤漆。 又《韻會》鉤鉅。 《潘岳·西征賦》弛靑鯤於網鉅。 《註》鉅,鉤也。 又同詎。 《戰國策》臣以爲王鉅速忘矣。 《註》鉅,詎通。 又與遽同。 《荀子·正論篇》是豈鉅知見侮之爲不辱哉。
『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貢切,音𥦁。 《說文》病也。 《內經》有舉痛論。 又《增韻》楚也。疼也。 《易·說卦》坎為耳痛。 《後漢·鄧皇后紀》后曰:非不痛也,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 又《玉篇》傷也。 《左傳·成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 《前漢·楚元王傳》言多痛切,發於至誠。 《史記·秦本紀》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又《字彙補》甚也。 《前漢·食貨志》以稽市物痛騰躍。 又凡事盡力為之者,皆曰痛。 《世說新語》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又姓。 《姓譜》本盛國後,實姬姓也。周穆王嬖寵盛姬早卒,穆王哀痛不已,遂改其族,謂之痛氏。
『仍』《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𠀤音艿。因也。 《論語》仍舊貫,如之何。 《周禮·春官·司几筵》吉事變几,凶事仍几。 《註》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仍,因也,因其質,謂無飾也。 又重也,頻也。 《前漢·王莽傳》吉瑞累仍。 又《谷永傳》饑饉仍臻。 又《淮南子·精神訓》仍仍然知盆瓴之足羞也。 《註》仍仍,不得志之貌。 又雲仍。 《爾雅·釋親》昆孫之子爲仍孫,仍孫之子爲雲孫。 又國名。 《史記·夏本紀》少康娶於有仍氏。 又姓。 又叶人余切,音如。 《柳宗元·佩韋賦》冶訐諫於昬朝兮,名崩弛而陷誅。苟縱直而不羈兮,乃變罹而禍仍。◎按《說文》仍,如乗切,原屬日母變宮之字。今《字彙》仍芿艿陾等字皆作時征切,是爲禪母之齒音,其誤甚矣。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