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千里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ǐ chǐ qiān lǐ
成语注音 ㄓˇ ㄔˇ ㄑ一ㄢ ㄌ一ˇ
成语简拼 zcq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咫尺千裏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宋·苏轼《何公桥》:“维水之害,咫尺千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 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


成语典故

咫(zhǐ止):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米。此处指能在一尺来长的画幅内,展示出千里河山的宏伟景象。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人。曾从著名画家王时敏学画,得以观览长江南北收藏家秘本,刻苦历练二十年。清康熙年间,诏书征召他,王翚以布衣(指平民)侍奉在皇宫内廷。清廷绘画康熙帝《南巡图》时,集中了国内有特别熟练绘画技巧的高明人物,都迟疑不决地没有人敢于上前拿起笔绘画,只有王翚口头讲解、手指教授,在一尺来长的画幅内,展示出千里河山的宏伟景象,先使众人分别绘画,然后他总合在一起画成。《南巡图》画成了,康熙帝称赞叫好,想封授他官职,王翚坚决辞官不做,于是给了丰厚的赏赐,让王翚回老家去了。 【出典】: 《清史稿》卷504《艺术传三·王翚传》13904页:“康熙中诏征,以布衣供奉内廷。绘《南巡图》,集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翚口讲指授,咫尺千里,令众分绘而总其成。图成,圣祖称善,欲授官,固辞,厚赐归。”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每回忆六、七年中,咫尺千里,辄惘然若失。” 并列 咫,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距离很近。①虽近在咫尺,却好像远隔千里。形容行路或相见艰难。宋·苏轼《何公桥》:“维水之利,千里咫尺……维水之害,~。”宋·柳永《婆罗门令》词:“寸心万断,~,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②形容画幅有限而景物寥廓深远。比喻事物的内容丰富或含义深远。唐·释彦悰《后画录》:“(展子虔)尤善楼阁人马,亦长远近山川,~。”△多用于描写距离方面。→咫尺天涯。也作“咫尺万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中国古代长度单位(周代指八寸,合现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尺。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 量长度的器具:竹~。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 见“秋”字“秋千”。 姓。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咫』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𠀤音紙。 《說文》周制,寸尺咫尋,皆以人之體爲法。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 《左傳·僖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 《晉語》文公學讀書於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聞則多矣。 《註》咫,咫尺閒也。 《魯語》肅愼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又《楚語》是知天咫,安知民則。 《註》咫言少也,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  又《酉陽雜俎》書目有天咫。 《集韻》或作𦐖𣥉。

『尺』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石切,音赤。 《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 《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 《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 《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又大尺曰施。 《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 《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 《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 《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𥳑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𠛬具,非也。  又叶昌約切,音綽。 《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 《韻會》通作赤。

『千』

《唐韻》蒼先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先切,𠀤音阡。 《說文》十百也。  又《廣韻》漢複姓。  又《韻補》叶雌人切,請平聲。 《劉劭趙都賦》宮妾盈兮數百,食客過兮三千。越信孟之𤰞體,慕姬旦之懿仁。

『里』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