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目
字典
词典
成语
条目
字典
词典
成语


嗛嗛之德


   嗛嗛:微小。指小小的美德,或微小的恩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ián xián zhī dé
成语简拼 xxzd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嗛嗛:微小。指小小的美德,或微小的恩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国语?晋语一》:“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祗取忧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嗛』

古同“衔”,用嘴含。 怀恨:“太后由此~嫣。”

『嗛』

不足:“满则虑~。” 歉收:“一谷不升谓之~。”

『嗛』

满足。 快意。

『嗛』

古同“衔”,用嘴含。 怀恨:“太后由此~嫣。”

『嗛』

不足:“满则虑~。” 歉收:“一谷不升谓之~。”

『嗛』

满足。 快意。

『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德』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嗛』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蕈切,音歉。 《廣韻》猿藏食處。 《爾雅·釋獸》寓鼠曰嗛。 《註》頰裏貯食處。寓謂獮猴之類,寄寓木上。  又《正韻》與歉同。 《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 《註》嗛,不足貌。 《釋文》去簟反。 《呂氏春秋》天固有衰嗛廢伏。  又《晉語》嗛嗛之德。 《註》嗛嗛,猶小小也。口玷切。或作謙。  又《集韻》下忝切,音鼸。鳥獸頰貯食。  又《唐韻》戸監切《集韻》乎監切,𠀤音銜。 《說文》口有所銜也。 《史記·大宛傳》昆莫生棄于野,鳥嗛肉蜚其上。 《註》嗛音銜。 《集韻》或作咁。  又與銜同,猶恨也。 《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註》嗛音銜,漢書作銜。  又《管子·弟子職》唯嗛之視,同嗛以齒。 《註》食盡曰嗛。齒,類也,謂食盡者,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劉績曰:齒,次序也,如菜肉同盡則先益菜,後益肉也。  又《集韻》《正韻》𠀤苦兼切。與謙同。 《前漢·藝文志》易之嗛嗛。 《註》師古曰:嗛與謙同。  又《尹翁歸傳》溫良嗛退。 《莊子·齊物論》大廉不嗛。 《註》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又《集韻》詰叶切,音愜。本作慊,足也。 《莊子·盜跖篇》口嗛于芻豢醪醴之味。 《荀子·非十二子篇》嗛然而終日不言。 《戰國策》膳啗之嗛于口。 《註》嗛,愜也。 《又》齊桓公夜半不嗛。 《註》嗛,快也,苦劫反。一云言不善食,苦簟反。 《史記·文帝紀》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註》不滿之意。 《漢書》作㥦。

『嗛』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蕈切,音歉。 《廣韻》猿藏食處。 《爾雅·釋獸》寓鼠曰嗛。 《註》頰裏貯食處。寓謂獮猴之類,寄寓木上。  又《正韻》與歉同。 《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一穀不升謂之嗛。 《註》嗛,不足貌。 《釋文》去簟反。 《呂氏春秋》天固有衰嗛廢伏。  又《晉語》嗛嗛之德。 《註》嗛嗛,猶小小也。口玷切。或作謙。  又《集韻》下忝切,音鼸。鳥獸頰貯食。  又《唐韻》戸監切《集韻》乎監切,𠀤音銜。 《說文》口有所銜也。 《史記·大宛傳》昆莫生棄于野,鳥嗛肉蜚其上。 《註》嗛音銜。 《集韻》或作咁。  又與銜同,猶恨也。 《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 《註》嗛音銜,漢書作銜。  又《管子·弟子職》唯嗛之視,同嗛以齒。 《註》食盡曰嗛。齒,類也,謂食盡者,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劉績曰:齒,次序也,如菜肉同盡則先益菜,後益肉也。  又《集韻》《正韻》𠀤苦兼切。與謙同。 《前漢·藝文志》易之嗛嗛。 《註》師古曰:嗛與謙同。  又《尹翁歸傳》溫良嗛退。 《莊子·齊物論》大廉不嗛。 《註》至足者,物之去來,非我也,故無所容其嗛盈。  又《集韻》詰叶切,音愜。本作慊,足也。 《莊子·盜跖篇》口嗛于芻豢醪醴之味。 《荀子·非十二子篇》嗛然而終日不言。 《戰國策》膳啗之嗛于口。 《註》嗛,愜也。 《又》齊桓公夜半不嗛。 《註》嗛,快也,苦劫反。一云言不善食,苦簟反。 《史記·文帝紀》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註》不滿之意。 《漢書》作㥦。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德』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登入聲。 《廣韻》德行也。 《集韻》德行之得也。 《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 《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 《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𥳑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又《玉篇》德,惠也。 《書·盤庚》施實德于民。 《詩·小雅》旣飽以德。  又善敎也。 《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 《註》德謂善敎。  又感恩曰德。 《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 《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 《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又《韻會》四時旺氣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又《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又《說文》升也。  又《玉篇》福也。  又星名。 《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塡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 《註》德星,旣填星也。  又《韻會》亦作悳。 《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又州名。 《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德初爲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  又叶都木切,音篤。 《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  又叶得各切,當入聲。 《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