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阿之柄


   太阿:宝剑名;柄:器物的把儿。比喻权柄、权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ài ē zhī bǐng
成语注音 ㄊㄞˋ ㄜ ㄓ ㄅ一ㄥˇ
成语简拼 tezb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太阿:宝剑名;柄:器物的把儿。比喻权柄、权力。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觉佛《女英雄》:“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


成语典故

太阿:宝剑名。比喻权柄。清.觉佛《女英雄》:“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 偏正 太阿:宝剑名。宝剑的柄。比喻权柄。清·觉佛《女英雄》:“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用于掌权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过于:~长。 极端,最:~甚。~平。 高,大:~空。~学。 很:不~好。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老伯。~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毛。~婆。~弟。~姊。

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 凹曲处:山~。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枝茎连着的部分:叶~。花~。 器物上的把儿:刀~。勺~。 量词,用于有柄物:一~伞。 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把(bǎ)~。话~。 执掌:~政(执掌政权)。~国。 权:国~。民~。 根本:“谦,德之~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太』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𠀤同。 《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𤣥、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  又叶力至切,音利。 《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 《爾雅·釋地》大陵曰阿。 《玉篇》水岸也,邸也。 《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傳》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 《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 《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 《書·太甲》不惠于阿衡。 《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 《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 《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 《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 《註》四阿,若今四柱。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 《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 《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 《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 《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 《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 《註》東阿縣,繒帛所出。 《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 《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 《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 《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 《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 《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 《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 《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 《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 《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 《詩·檜風》猗儺其枝。 《釋文》猗,於可反。 《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 《古詩》家中有阿誰。 《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又》阿妹聞𡛷來。 《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 《釋典》有阿難。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陂病切,兵去聲。一作棅。 《說文》柯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秦無盧。 《註》戈戟柄。  又爵豆之屬亦有柄。 《禮·祭統》尸酢夫人執柄。 《管子·弟子職》進柄尺。  又本也。 《易·下繫》坤爲地爲柄。  又權也。 《左傳·襄二十三年》旣有利權,又執民柄。  又《韓非子·二柄篇》二柄𠛬德也。  又山名。 《山海經》柄山,其上多玉。  又通枋。詳枋字註。  又通秉。斗柄。 《史記·天官書》作斗秉。  又《集韻》補永切,音丙。持也。  又《唐韻》《古音》必漾切。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