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超俗的情致和情调。
深沉、超俗的情致和情调。
清·郑燮《题破盆兰花图》:“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清·郑燮《题破盆兰花图》:“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隐藏,不公开的:~会。~居(a.隐居;b.幽静的住处)。~愤。~咽。 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谷。~静。~暗。 沉静而安闲:~闲。~趣(幽雅的趣味)。~婉。 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禁。~闭。~囚。 迷信的人指阴间:~灵。~魂。 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州。~燕(yān )。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绪。~怀。~操。~谊。~义。~致。~趣。~韵。性~。~愫(真情实意)。~投意合。~景交融。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人。~书。~侣。~诗。殉~。~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欲。发~期。 私意:~面。说~。 状况:实~。事~。国~。~形。~势。~节。
跑,逃跑,逃~。奔~。 散失:~散。~史。~事。~闻。 安闲,安乐:安~。~乐(安乐)。以~待劳。闲情~致。 超过一般:超~。~兴(xìng )(超逸豪放的兴致)。~趣。~致。~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 隐遁:~士(隐居之士)。~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 放任,不受拘束:~荡。飘~。骄奢淫~。
《唐韻》《集韻》於虯切《韻會》幺虯切《正韻》於尤切,𠀤音呦。 《說文》幽隱也。 《易·履卦》幽人貞吉。 《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 《禮·儒行》幽居而不淫。 《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 《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 《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又《爾雅·釋詁》幽,微也。 《疏》幽者,深微也。 《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又《玉篇》幽,深遠也。 《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 《疏》言易之告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 《詩·小雅》幽幽南山。 《註》幽幽,深遠也。 又《玉篇》幽,不明。 《正韻》幽,闇也。 《書·舜典》黜陟幽明。 《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註》鬼神處幽闇。 又《正韻》幽,囚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 《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又州名。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爾雅·釋地》燕曰幽州。 《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又地名。 《左傳·莊十六年》同盟于幽。 《註》幽,宋地。 又國名。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與黝通。 《集韻》黝或作幽。 《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 《註》幽,讀爲黝黑之黝。 又叶於交切,音窔。 《道藏歌》迴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彫。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旣見君子,德音孔膠。 《傳》幽,黑色。
『情』《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𠀤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 《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 《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 《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 《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情,實也。 《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又叶慈良切,音牆。 《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𥦬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
『逸』《廣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𠀤音佚。 《廣韻》失也,過也。 《書·盤庚》予亦拙謀作乃逸。 《註》過失也。 又《廣韻》奔也,縱也。 《左傳·成二年》馬逸不能止。 又《成十六年》乃逸楚囚。 《註》縱之也。 又《正韻》隱也,遁也。 《論語》舉逸民。 又逸逸,往來次第也。 《詩·小雅》舉醻逸逸。 又《韻會》通作佚。 《孟子》遺佚而不怨。 又與軼通。 《史記·管晏傳》贊論其軼事。 《集韻》逸,古作𤖍。註詳辵部八畫。
『韵』《集韻》與韻同。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𠀤音運。 《說文》和也。从音員聲。 《玉篇》聲音和曰韻。 《文心雕龍》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晉書·律曆志》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 《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按文人言韻,始見於此。漢魏以上之書,皆言音不言韻。自晉以後,音降而爲韻矣。至韻書之最古者,莫如魏李登《聲類》,晉呂靜倣其法作《韻集》,齊周顒始著《四聲切韻》,梁沈約有《四聲》一卷,隋秦王俊有《韻纂》,陸法言有《切韻》,至唐孫愐《唐韻》出,而諸書皆廢。宋𨻰彭年等重修《廣韻》,丁度有《集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元黃公紹有《韻會舉要》,明洪武中宋濂等修《正韻》,此韻書大略也。 又《正韻》風度也。 《說文》裴光遠云:古與均同。 《唐書·楊收傳》夫旋宮以七聲爲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 《集韻》或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