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万端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万端:极多而纷繁。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ǎn kǎi wàn duān
成语注音 ㄍㄢˇ ㄎㄞˇ ㄨㄢˋ ㄉㄨㄢ
成语简拼 gkwd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感慨萬端
成语英文 be busy with one's emotions(All sorts of feelings well up in one's mind.)
成语法文 tous les sentiments jaillissent dans son coeur
成语结构  补充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万端:极多而纷繁。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



成语示例


思前想后,我怎能不感慨万端。(陶承《我的一家 新版后记》)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此情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万端吗?”


成语典故

主谓 指感慨很多。张贤亮《小说中国》:“他们不是拿中国国民素质与外国人比,却无一不用50年代和60年代的中国国民素质与今天对照,于是~……”△用于描写抒情。→感慨万千 感慨系之 思绪万千 ?无动于衷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觉出:~触。~觉。~性。~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官。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动。~想。反~。好~。情~。敏~。~染。~召。~慨。~喟。~叹。自豪~。~人肺腑。百~交集。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谢。~恩。~激。~愧。

通“撼”。不满足。 通“撼”。搖動。

情绪激昂,愤激:愤~。慷~。 叹息,叹气:~叹。感~。 豪爽,不吝啬:~允。~诺。~然。

〔~俟(qí)〕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正,不歪斜:~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丽。~然。~庄。~秀。~静。~坐。 正派,正直:~方。~直。~重(zhòng )。品行不~。 事物的一头:~的(dì)(a.事情的经过,底细;b.的确,果然;c.究竟。均亦称“端底”)。~倪。~详。事~。争~。 用手很平正地拿:~盆。~碗。~茶。把问题~出来说清楚。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感』

《唐韻》《集韻》《韻會》𠀤古禫切,甘上聲。 《廣韻》動也。从心咸聲。 《增韻》格也,觸也。 《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 《詩·召南》無感我帨兮。  又《集韻》《正韻》𠀤胡紺切。與憾通。恨也。 《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慨』

《集韻》《韻會》𠀤口漑切,音欬。忼慨,壯士不得志也。从心旣聲。 《徐曰》內自高亢憤激也。 《後漢·馮良傳》慨然恥在厮役。  又悲也。 《禮·檀弓》旣葬,慨焉如不及。 《疏》中心悲也。  又《檀弓》練而慨然。 《註》憂悼在心之貌。  又通作愾。 《晉書·陸機傳》登壇忼愾。  又叶去吏切,音器。 《賈誼·旱雲賦》遂積聚而合沓兮,相紛薄而慷慨。若飛翔之縱橫兮,揚波怒而澎濞。

『万』

《廣韻》《集韻》《韻會》𡘋同萬。  又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 《唐韻》無販切,音蔓。 《說文》蟲也。 《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又數名。 《易·乾象》萬國咸寧。 《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又舞名。 《詩·邶風》方將萬舞。 《疏》萬者,舞之總名。 《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 《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又州名。 《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又姓。 《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又《韻補》入銑韻。 《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 《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端』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官切,音偳。 《說文》直也,正也。 《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 《註》端,正也。 《玉藻》目容端。 《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 《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 《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 《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 《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 《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 《戰國策》敢端其願。 《註》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 《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 《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𤣥端,素端。 《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 《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註》端,𤣥端之服。 《疏》其色𤣥,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𤣥端。  又地名。 《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 《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註》端氏,澤州縣也。 《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 《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 《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 《後漢·鮮𤰞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  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 《荀子·勸學篇》端而言。 《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  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 《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天子𤣥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 《註》端,皆音冕。  又《韻補》叶都元切。 《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又叶多汪切。 《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𨻰不僉,造此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