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沥肝胆


   见“披肝沥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ī lì gān dǎn
成语注音 ㄆ一 ㄌ一ˋ ㄍㄢ ㄉㄢˇ
成语简拼 plgd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披瀝肝膽
成语英文 lay bare one's heart(open up one's heart)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披肝沥胆”。



成语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今遇明公,不敢不披沥肝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卢相公陈乞第五表》:“前后陈闻,披沥肝胆,期切之至。”


成语典故

见“披肝沥胆”。《三国演义》60回:“今遇明公,不敢不~。”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覆盖在肩背上:~星戴月。 穿戴:~挂。~甲。 打开,散开:~襟。~阅。~露(发表,公布,表露)。所向~靡。 劈开,裂开:竹竿~了。

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血(滴血为誓,示必报之仇)。呕心~血。 滤,漉:~酒。 液体的点滴:余~。~液(喻文章、言论的精华)。

人或动物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有合成与贮存养料、分泌胆汁、解毒等功能:~脏。~炎。~胆。~肠。心~。 中医学指五脏之一:~火。~气。

人或某些动物体内器官之一,在肝脏右叶的下部:~囊。苦~。~固醇。肝~相照(指对人忠诚,以真心相见)。 不怕凶暴和危险的精神、勇气:~量。~气。壮~。~魄。~大妄为(wéi )。 装在器物内部而中空的东西:球~。暖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披』

《唐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𠀤音鈹。 《說文》从旁持曰披。  又《廣韻》開也。 《史記·帝舜紀》披九山,通九澤。 《前漢·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 《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又《增韻》分也,散也。 《左傳·昭五年》又披其邑。 《註》析也。 《揚子·方言》廝披,散也。東齊聲破曰廝,器破曰披。  又荷衣曰披。  又《正韻》篇夷切,音紕。義同。  又《唐韻》《廣韻》匹靡切《集韻》《韻會》普靡切,𠀤音㱟。裂也。 《史記·范睢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又《灌夫傳》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 《註》披,分拆也。疋彼反。  又披靡,震伏貌。 《前漢·項籍傳》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又《正韻》普弭切,音庀。義同。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彼義切,音賁。 《禮·檀弓》孔子之喪設披。 《註》披,柩行夾引棺者。 《疏》設之於旁,所以備傾虧也。 《周禮·夏官·司士》作六軍之士執披。 《疏》披者,車兩旁使人持之,若四馬六轡然。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義同。  又《集韻》平義切,音被。亦散也。  又《正韻》普駕切,音怕。亦開也。  又叶普禾切,音坡。 《劉邵·趙都賦》布濩中林,緣延陵阿。從風發曜,倚靡雲披。

『肝』

《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𠀤音干。 《說文》木藏也。生於木,魄所藏。 《正字通》左三葉,右四葉,以膽爲府,附脊第九椎爲陽中,少陽通於春氣。素問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釋名》肝,幹也。五行屬木,故其體狀有枝幹也。凡物以大爲幹。 《詩·大雅·或燔或炙傳》炙用肝。 《禮·月令》其祀門,祭先肝。 《淮南子·精神訓》肝爲風。  又《白虎通》肝之爲言扞也。  又肝楡,海外國名。 《山海經》肝楡之尸,在大人北。

『胆』

《集韻》蕩旱切,音但。肉胆也。  又當割切,音怛。臈胆,肥貌。  又《廣韻》徒干切《集韻》唐干切,𠀤音壇。 《廣韻》口脂澤也。 《正字通》俗以胆爲膽,非。 《唐韻》都敢切《韻會》《正韻》覩敢切,𠀤音黵。 《說文》連肝之府也。 《廣韻》肝膽。 《素問》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白虎通》膽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是以肝膽二者,必有勇也。肝膽異趣,何以知相爲府也。肝者,木之精也。人怒無不色靑目張者,是其效也。 《史記·越世家》坐臥卽仰膽,飮食亦嘗膽也。 《前漢·張耳陳餘傳》將軍瞋目張膽。 《註》張膽,言勇之甚。 《後漢·光武紀》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  又《淮南子·精神訓》膽爲雲。  又《拾遺記》昆吾山有獸,食銅鐵。吳國武庫中兵刃俱食盡,得雙兔,有鐵膽,鑄爲雙劒。  又蟲名。 《博雅》膽蛇,靑蠵也。  又草名。 《博雅》陵遊,龍膽也。  又拭治也。 《禮·內則》桃曰膽之。 《註》啖食治擇之名。 《疏》去毛拭治,令色靑滑如膽也。  又姓。 《呂氏春秋》中牟有士曰膽胥,已請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