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见“死亦瞑目”。《儒林外史》15回:“我只要到父亲跟前,~。”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亡。~讯。~刑。~囚。~棋。~地。生离~别。~有余辜。 不顾生命:~志(牺牲生命的决心)。~士(敢死的武士)。~战。 固执,坚持到底:~心塌地。~卖力气。 无知觉:睡得~。 不活动,不灵活:~结。~理。~板。 不通达:~胡同。~路一条。 过时,失去作用:~文字。 极,甚:乐~人。
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去。 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不错。 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文言语气助词(❶表判断;❷表疑问;❸表停顿;❹形容词尾)。 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罢。
〔~~〕形容昏花迷离。 闭眼:~目(亦指人死时心里无牵挂)。死不~目。
同“眠”,睡觉。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 名称:数~。巧立名~。 标题:~录。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 孔眼:网~。 指为首的人:头~。
《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
『也』《唐韻》羊者切《集韻》《正韻》以者切,𠀤音野。語已辭。 《說文徐註》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 《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 《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 又發語辭。 《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 又姓。明也伯先。 又《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 《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 又《正韻》養里切,同迤。 又《六書正譌》古文匜字。註詳匚部三畫。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移。 《說文》盥器。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禮·內則》敦牟巵匜。 《唐書·百官志》盥則奉匜。 又《集韻》《類篇》《韻會》演爾切《正韻》養里切,𠀤音酏。 又《集韻》唐何切,音駝。義𠀤同。 又《正譌》也,古匜字,借爲助辭,羊者切。助辭之用旣多,故正義爲所奪,又加匚爲匜以別之。實一字也。
『瞑』《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𠀤音溟。 《說文》翕目也。 《廣韻》合目瞑瞑也。 《後漢·馬援傳》甘心瞑目。 《皇極經世》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 《註》魚在水,其目盡夜不瞑也。 又《集韻》目不明也。 《晉書·山濤傳》臣耳目聾瞑,不能自勵。 又《呂覽》瞑者,目無由接也。 《汲冢周書》師曠曰:請使瞑臣往與之言。 《註》無目故稱瞑。 又《春秋·繁露》民者,瞑也。瞑也者,名其別離分散也。 又瞑瞑視,不審之貌。 《荀子·非十二子篇》酒食聲色之中,則瞑瞑然。 《淮南子·覽冥訓》其視瞑瞑。 又《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莫迥切,𠀤溟上聲。 又《集韻》《韻會》𠀤莫定切,溟去聲。義𠀤同。 又《廣韻》莫賢切《集韻》民堅切《正韻》莫堅切,𠀤麫平聲。與眠通。 《玉篇》寐也。 《莊子·德充符》據槁梧而瞑。 又弓名。 《唐書·南蠻傳》永昌野桑生石上,其材上屈兩向而下植,取以爲弓,不筋漆而利,名曰瞑弓。 又菜名。 《本草綱目》瞑菜,一名睡菜,南海人食之思睡,故名。 又盱瞑,與芊眠同。 《張衡·南都賦》攢立叢駢,靑麗盰瞑,杳藹蓊鬱于谷底,森䔿䔿而刺天。李善讀,𠀤詳盰眠二字註。 又《廣韻》莫甸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𠀤音麫。瞑眩劇也。 又憒亂也。 《書·說命》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詳眠字註。 又《集韻》謨耕切,音萌。與𥌯同。 又叶武巾切,音旻。 《楚辭·招魂》致命於帝,然後得瞑些,歸來歸來。往恐危身些。 《註》瞑,臥也。 《正字通》古無眠字,瞑卽眠。今通用眠,正譌从瞑廢眠,泥。
『目』《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六切,音牧。 《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 《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 《韓詩外傳》心之符也。 《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 《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 《書·舜典》明四目。 《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 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 《史記·𨻰丞相世家》𨻰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 又動目以諭也。 《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 又含怒側視也。 《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又《小爾雅》要也。 《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 《疏》是要目之事。 又見也。 《公羊傳·桓二年》內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 《註》目,見也,斥見其惡也。 又稱也。 《穀梁傳·隱元年》段,鄭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註》謂稱鄭伯。 又條目。 《論語》請問其目。 《註》條件也。 《前漢·劉向傳》校中祕書,各有條目。 又節目。 《禮·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方氏曰:節則木理之剛,目則木理之精。 又題目。 《後漢·許劭傳》曹操微時,常求劭爲己目。 《註》命品藻爲題目。 《晉書·山濤傳》甄拔人物,各有題目,時稱山公啓事。 又凡目。 《周禮·天官·小宰》師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 《公羊傳·僖五年》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獨舉其事也。 又科目。 《舊唐書·懿宗紀》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舉人。 《宋史·選舉志》宋之科目有進土,有諸科,有武舉,常選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而進士得人爲盛。 又黃目,周彝名。 《禮·明堂位》鬱尊用黃目。 又暉目,鴆鳥也。 《淮南子·繆稱訓》暉目知晏。 《註》晏,無雲也。天將晏靜,暉目先鳴。 又比目,魚名。不比不行。亦謂之鰈。見《爾雅·釋地》。 又橫目,傅草別名。鬼目,苻草別名。俱見《爾雅·釋草》。 又海外有一目國,一目中其面而居。見《山海經》。 又天目,山名。 《元和地志》上有兩峰,峰頂各一池,若天左右目。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河目縣,屬幷州。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目州隷隴右道。 又姓。 《潛夫論》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後。 又目宿,草名。通作𥄕。 《前漢·西城傳》馬耆目宿。 《史記·大宛傳》作苜蓿。 又叶莫筆切,音密。 《夏侯湛抵疑》心有窮志,貌有飢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躍舟船之檝。惜東壁之光,不以寓貧婦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