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口横衊


   亦作“污口横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亦作“污口横衊”。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同“污”。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竖”、“直”、“纵”相对:~写。~排。~向。~斜。纵~。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纵”相对:~贯东西。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见“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汙』

《唐韻》屋孤切《集韻》《韻會》汪胡切,𠀤音烏。與洿同。 《說文》濁水不流也。一曰窊下。 《詩·小雅》田卒汙萊。 《傳》下則汙,高則萊。 《正義》汙者,池停水之名。禮記曰汙其宮而瀦焉是也。 《左傳·隱三年》潢汙行潦之水。 《疏》畜水謂之潢水,不流謂之汙。  又行濁亦曰汙。 《賈誼·新書道術篇》放理潔靜謂之行,反行爲汙。 《書·胤征》舊染汙俗。  又降也,殺也。 《禮·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 《註》有隆有殺,進退如禮。  又勞事亦曰汙。 《左傳·昭元年》處不辟汙。 《正義》言事之勞身,若穢之汙物。  又汙邪,下地田也。 《史記·滑稽傳》甌窶滿溝,汙邪滿車。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故切,惡去聲。 《說文》歲也。  又染也。一曰去垢汙曰汙。 《詩·周南》薄汙我私。 《傳》汙,煩也。 《箋》煩撋之用功深也。 《字略》煩撋猶捼莎也。亦音烏。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雲俱切,音于。水名。在鄴西南。 《後漢·郡國志》鄴有汙水,有汙城。 《註》史記,項羽擊秦軍汙水上。  又曲也。 《左傳·成十四年》春秋之稱,盡而不汙。 《杜註》言盡其事實,無所汙曲。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瓜切,音窊。鑿地也。 《禮·禮運》汙尊而抔飮。 《註》汙尊,鑿地爲尊。  又《韻補》叶烏戈切,音窩。 《楊方·合歡詩》爾根深且固,我根淺且汙。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又叶文甫切,音武。 《杜甫·雷詩》氣暍腸胃融,汗滋衣裳汙。吾衰尤拙計,失望築場圃。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衊』

《唐韻》《韻會》𠀤莫結切,音蔑。 《說文》汚血也。 《前漢·文五王傳》汙衊宗室。 《師古注》衊謂塗染也。 《唐書·桓彥範傳》李朝隱奏:彥範等恐爲仇家誣衊,請遣御史案實。  又《列女傳》糞穢衊面。  又《篇海》鼻出血也。 《素問》膽移𤍠於腦,則辛額鼻淵。鼻淵者,濁流下不止也,傳爲䘐衊瞑目。  又《集韻》莫葛切,音末。  又䁕見切,音麪。  又謨官切,音瞞。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