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背烧顶


   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uó bèi shāo dǐng
成语简拼 zbsd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史?朱寿昌传》:“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


成语典故

并列 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宋史·朱寿昌传》:“(寿昌)用浮屠法~,刺血书佛经。”△多用于描写心意虔诚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烧,炙:~热。~伤(烧伤)。焦~。心急如~。 明白透彻:真知~见。 鲜明:~~。~亮。~然。

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脊。~包。~影。 物体的后面或反面:~面。刀~。~后。~景。 用背部对着,与“向”相对:~光。人心向~。 向相反的方向:~地性(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道而驰。 避开,离开:~地。~井离乡。 凭记忆读出:~书。~诵。~台词。 违反:违~。~离。~信弃义。 不顺:~运。~兴(xìng )。 偏僻:~静。 听觉不灵:耳~。

人用背驮(tuó)东西,引申为负担:~负。~包。~黑锅(喻受冤枉代人受过)。~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

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点。头~。山~。~巅。~尖。 用头支承:~承。~天立地。 支撑,抵住:~礼(佛教徒最尊敬的跪拜礼节,两手伏地,以头抵住受拜人的脚)。~门立户。 从下面拱起:种子发芽把土~起来了。 最,极:~好。~多。~大。 相对着:~风。~头。 相当,等于:一个~俩。 担当:~班。不~事。 代替:~罪。冒名~替。 争辩,冲撞:~嘴。 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两~帽子。 到(某个时间):昨天~十二点才到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灼』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𠀤音酌。 《說文》炙也。 《玉篇》熱也。 《廣韻》燒也。 《魯語》如龜焉。灼其中,必文於外。 《前漢·霍光傳》灼爛者,在於上行。  又《玉篇》明也。 《書·洛誥》無若火始燄燄,厥攸灼敘弗其絕。  又《立政》我其克灼知厥若。  又《玉篇》灼灼,花盛貌。 《詩·周南》灼灼其華。  又《揚子·方言》灼,驚也。 《註》猶云:恐𤋲也,煎盡也。 《後漢·楚王傳》旣知審,寔懷用悼灼。  又《唐韻正》之邵反。同炤。 《禮·中庸》引《詩》:亦孔之炤。作亦孔之灼。◎按今文作昭。  又《越絕書》灼龜,作炤龜。

『背』

《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𠀤音輩。 《說文》𦟝也。从肉北聲。 《韻會》身北曰背。 《玉篇》背脊。 《正字通》身之隂也。 《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 《易·艮卦》艮其背。 《註》背者,無見之物也。  又手背。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  又壽也。 《爾雅·釋詁》背,壽也。 《詩·大雅》黃耉台背。  又《魯頌》黃髮台背。 《傳》台背,皆壽徵也。  又日旁氣也。 《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 《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  又《玉篇》堂北曰背。 《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傳》背,北堂也,又人名。 《穀梁傳·成十年》衞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又《廣韻》《集韻》蒲昧切《正韻》步昧切,𠀤音旆。 《廣韻》弃背。 《集韻》違也。 《正韻》棄也,孤負也,反面也。 《詩·小雅》噂沓背憎。 《書·太甲》旣往背師保之訓。 《前漢·高帝紀》君爲秦吏,今欲背之。  又《五音集韻》奴對切,音內。義同。  又《韻補》叶音必。 《詩·大雅》民之罔極,職涼善背。叶下克力。 《正韻》亦作偝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