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之音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ào liáng zhī yīn
成语注音 ㄖㄠˋ ㄌ一ㄤˊ ㄓ 一ㄣ
成语简拼 rlz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繞樑之音
成语英文 sounds that seem to be winding around the beams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慢慢的把声容镇定,方才吐遏云之调,发绕梁之音,婉婉的唱道。”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成语典故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永远留在人们耳中。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参见“余音绕梁”。 偏正 绕,环绕。萦绕房梁的声音。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不绝于耳。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实萦弦所思。”△褒义。多用于描写歌唱声或乐器声。→绕梁遏云 绕梁三日 余音绕梁余味无穷 不绝于耳 ?野腔无调 不堪入耳 鬼哭狼嚎。也作“绕梁之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缠:~线。缠~。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栋~。~上君子(指窃贼)。 桥:桥~。津~(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山~。车~。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 信息,消息:~信。佳~。~讯。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梁』

《唐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良。 《說文》水橋也。 《禮·月令》孟冬謹關梁。 《詩·大雅》造舟爲梁。 《爾雅·釋地》梁莫大于溴梁。  又石絕水爲梁。 《詩·衞風》在彼淇梁。 《禮·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又魚梁,水堰也。堰水爲關空,承之以笱,以捕魚。梁之曲者曰罶。 《詩·齊風》敝笱在梁。 《小雅》胡逝我梁。  又《爾雅·釋地》隄謂之梁。  又屋脊柱曰棟,負棟曰梁。 《爾雅·釋宮》楣謂之梁。  又冠梁,冠上橫脊也。 《漢大官令》冠兩梁。  又陸梁。 《揚雄·甘泉賦》帶干將而秉玉戚兮,飛蒙茸而走陸梁。 《註》陸梁,亂走貌。  又跳梁。 《莊子·逍遙遊》貍狌東西跳梁,中于機辟。  又彊梁。 《金人銘》彊梁者不得其死。 《後漢·禮儀志》神名,能食鬼。  又大梁,西方之宿。 《爾雅·釋天》大梁,昴也。  又州名。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又國名。周平王封少子康于夏陽,是謂梁伯。  又大梁,地名。 《史記》魏惠王徙治大梁。  又山名。 《詩·大雅》奕奕梁山。  又呂梁,水名。 《莊子·達生篇》孔子觀于呂梁。  又都梁,香草名,澤蘭也。 《荆州記》都梁山下生蘭草,因以爲名。  又姓。 《廣韻》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周梁鱣,漢梁鴻。複姓,梁丘、梁由。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今切,音隂。 《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書·舜典》八音克諧。 《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 《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 《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 《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 《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于天。 《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 《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𠀤不作去聲讀,正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