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情酌理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éng qíng zhuó lǐ
成语注音 ㄏㄥˊ ㄑ一ㄥˊ ㄓㄨㄛˊ ㄌ一ˇ
成语简拼 hqz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宦海》第四回:“这两位师老爷援古证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个巴字。”


成语典故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宦海》第四回:“这两位师老爷援古证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个巴字。” 并列 估计情况,斟酌道理。《宦海》4回:“这两位师老爷援古证今,~的把‘古巴’截去了一个巴字。”△多用于思考问题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秤杆,泛指秤:~器。~镜(借指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鉴(衡镜)。 称量:~钧(借指执掌国政之权)。 反复思索做出决定,比较评定:权~。~情度理。 平,对等:平~。均~。 指北斗星:~汉(北斗星和银河)。 古同“横”,纵横。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绪。~怀。~操。~谊。~义。~致。~趣。~韵。性~。~愫(真情实意)。~投意合。~景交融。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人。~书。~侣。~诗。殉~。~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欲。发~期。 私意:~面。说~。 状况:实~。事~。国~。~形。~势。~节。

斟酒:对~。 饮酒宴会:便~。清~。 考虑,度量:~办。~定。~情。斟~。~加修改。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衡』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𠀤音行。 《書·舜典》同律度量衡。 《前漢·律歷志》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 《荀子·禮論》衡誠懸矣,則不可欺以輕重。  又《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傳》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運轉者。 《漢書註》衡謂渾天儀也。  又樓殿邊欄楯也。 《前漢·袁盎傳》百金之子不騎衡。  又勺柄,龍頭也。 《周禮·冬官·玉人》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衡四寸。  又眉目之閒也。 《蔡邕·釋誨》揚衡含笑。 《左思·魏都賦》盱衡而誥。  又斗之中央也。 《前漢·天文志》衡殷南斗。  又橫也。 《前漢·𠛬法志》合縱連衡。 《師古曰》戰國時,齊楚韓魏燕趙爲縱,秦國爲衡。秦地形東西橫長,故爲衡也。  又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抵觸也。 《周禮·地官》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又《小爾雅》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  又維持冠者曰衡。 《左傳·桓二年》衡紞紘綖。  又掌山林者謂之衡。 《周禮·天官·太宰》虞衡作山澤之材。  又阿衡,官名。 《書·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又地名。 《周語》以諸侯朝于衡雝。 《註》衡雝,鄭地,在今河內。  又山名。 《爾雅·釋山》江南衡。 《註》南岳衡山也。  又水名。 《水經注》衡水東經阜城縣故城。  又姓。 《通志·氏族略》伊尹爲湯阿衡,子孫因以爲氏。一云魯公子衡之後,以王父字爲氏。漢有衡威、衡驃卿。  又與蘅通,杜衡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  又《集韻》胡盲切。與橫通。 《詩·齊風》衡從其畝。 《疏》衡,古通橫。  又《詩·陳風》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註》衡木爲門也。  又《毛詩古音攷》音杭。《小雅》:約軧錯衡,八鸞瑲瑲。《史記·自序》: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𠀤叶音杭。 《說文》从角、大,从行。 《韻會》俗作𢖍,非。

『情』

《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𠀤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 《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 《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 《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 《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情,實也。 《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又叶慈良切,音牆。 《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𥦬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

『酌』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𠀤音灼。 《說文》盛酒行觴也。 《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 《禮·郊特牲》縮酌用茅。 《註》酌,猶斟也。酒已泲,則斟之,以實尊彝。 《前漢·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 《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  又《博雅》酌,漱也。 《又》益也。  又《禮·曲禮》酒曰淸酌。 《博雅》淸酌,酒也。  又取善而行曰酌。 《左傳·成六年》子爲大政,將酌於民者也。 《註》酌取民心,以爲政。 《禮·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 《註》酌,猶取也。  又參酌也。 《周語》而後王斟酌焉。 《前漢·敘傳》斟酌六經,放易象論。  又地名。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 《註》志屬北海。  又《正字通》武王樂歌,周頌於鑠王師之篇名。酌,亦省作勺。 《禮·內則》十三舞勺。 《註》勺與酌同。  又《集韻》實若切,音杓。挹也。 《左傳·成十四年》不內酌飮。 《釋文》酌,市略反,亦讀章略反。

『理』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 《說文》治玉也。 《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 《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 《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 《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 《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 《註》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 《廣韻》義理。 《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 《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 《禮·樂記》天理滅矣。 《註》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 《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 《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禮·中庸》文理密察。 《朱註》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 《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 《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 《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 《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 《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註》理,分也。 《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 《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 《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 《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 《註》理,治獄官也。 《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 《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 《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又姓。 《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 《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 《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 《註》使人也。 《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 《史記·天官書》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