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迈的情怀;远大的志向。
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
豪迈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郭小川《厦门风姿》诗:“那长街,那小巷,正有无限的豪情壮志拥塞其间。” 并列 豪放的感情,宏伟的志向。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更见坚强。”△褒义。多用于形容情感、志向方面。
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杰。英~。文~。自~。 气魄大,直爽痛快,没有拘束的:~放。~爽。~迈。~气。~情。~兴(xìng )。~举。~语。~华。 强横的,有特殊势力的:~强。~门。~族。~绅。巧取~夺。 古同“毫”,极小。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感~。~绪。~怀。~操。~谊。~义。~致。~趣。~韵。性~。~愫(真情实意)。~投意合。~景交融。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人。~书。~侣。~诗。殉~。~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欲。发~期。 私意:~面。说~。 状况:实~。事~。国~。~形。~势。~节。
大,有力,强盛:强~。~士。~心。~烈。~美。兵强马~。 增加勇气和力量:~胆。~行(xíng )。以~声势。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族。~锦。~歌。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 记号:标~。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 姓。
《廣韻》胡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乎刀切,𠀤音毫。 《說文》豕鬣如筆管者,出南郡。 《山海經》竹山有獸,其狀如豚,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 《註》𧱂豬也。夾髀有麄毫,長數尺,能以脊上毫射物,吳越呼爲鸞豬。 又《穆天子傳》天子之豪馬、豪牛、豪羊。 《註》豪,猶髭也。髭馬如馬,足四節皆有毛。豪羊似髦牛。 又《玉篇》俊也。 《正韻》英也。 《孟子》若夫豪傑之士。 《淮南子·泰族訓》智過百人者,謂之豪。 《前漢·武帝紀》選豪俊,講文學。 又《廣韻》俠也。 《史記·信陵君傳》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 又《韻會》彊也,健也。 《前漢·食貨志》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又《玉篇》帥也。 《史記·韓長孺傳》雁門馬邑豪聶翁壹。 《註》豪,猶帥也。 又山名。 《山海經》豪山多金玉而無草木。 又水名。 《山海經》密山,豪水出焉。 又魚名。 《山海經》渠豬水中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又劒名。 《博物志》豪曹,歐冶子所作。 《越絕書》越王取豪曹,薛燭曰:非寶劒也。 又州名。 《廣韻》屬九江郡,古鍾離國,與吳爭桑而滅,隋攺爲豪州。 又姓。 《正字通》宋豪彥,乾道中進士。明豪英,天順中宜都知縣。 又與毫通。 《禮·經解》差若豪釐,繆以千里。 《史記·張耳傳》秋豪皆高祖力也。○按豪、毫古通用。徐鉉以毫爲俗字,泥。 又叶寒歌切,音何。 《蘇轍·咏嚴顏詩》被擒不辱古亦有,吾愛善折張飛豪。軍中生死何足怪,乗勝使氣可若何。 《說文》本作𩫞。籀作𩫕。 《玉篇》亦作𩫚。
『情』《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𠀤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 《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 《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 《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 《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又情,實也。 《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又叶慈良切,音牆。 《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𥦬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
『志』《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𠀤音鋕。 《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 《論語》志於道。 《詩序》在心爲志。 又《廣韻》意慕也。 《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 《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 《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 《書·盤庚》若射之有志。 《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 《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 《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 《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 《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 《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誌同。或作識。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前漢書》有十志。 《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 《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 《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又箭鏃也。 《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 《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叶眞而切,音支。 《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唐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說文》記誌也。 《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誌于心。 《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 《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 《文中子·述史篇》制誌詔𠕁,則幾乎典誥矣。 《註》誌,臣下誌君之善也。 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 《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誌。 《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 《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誌同。 又《類篇》或作識。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 《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 《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爲黶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記也。 《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