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穴逾隙


   见“钻穴逾墙”。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uàn xué yú xì
成语注音 ㄗㄨㄢˋ ㄒㄩㄝˊ ㄩˊ ㄒ一ˋ
成语简拼 zxyx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鑽穴逾隙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钻穴逾墙”。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果报》:“安丘某生通卜筮之术,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钻穴逾隙之行,则卜之。”


成语典故

同“钻穴逾墙”。《聊斋志异.果报》:“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钻穴逾隙之行。” 见“钻穴逾墙”。《聊斋志异·果报》:“安丘某生,通卜筮之术,而其为人邪荡不检,每有~之行,则卜之。”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洞,窟窿:孔~。石~。~居。~隙。龙潭虎~。 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位。 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头。 姓。

越过,超过:~期。~常(超过寻常)。~分(fèn )(过分)。~越。~恒(超过寻常)。 更加:~甚。

裂缝:~罅(裂缝)。缝~。~大而墙坏。 感情上的裂痕:~嫌。有~。仇~。 闲,空:~地(空地)。农~。 机会,空子:乘~。 际,接近:“北~乌丸、夫馀”。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穴』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決切,音坹。 《說文》土室也。 《易·繫辭》上古穴居而野處。 《詩·大雅》陶復陶穴。 《箋》未有寢廟,故覆穴而居。  又《玉篇》孔穴也。 《孟子》鑽穴隙相窺。  又《廣韻》窟也。 《易·需卦》出自穴。  又訓爲側。 《爾雅·釋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又官名。 《周禮·秋官》穴氏掌攻蟄獸。 《疏》凡獸皆藏穴中,故以穴爲官名,使取蟄獸。  又地名。 《書·禹貢》鳥鼠同穴。 《爾雅·釋地》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 《左傳·文十一年》潘崇伐麇,至于鍚穴。 《註》鍚穴,麇地。 《水經注》中廬縣之西山謂之馬穴山。 《左思·蜀都賦》嘉魚出于丙穴。 《註》丙穴,在漢中沔陽縣北。  又《韻會》古穴切。 《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 《註》孟康曰:穴,或作鐍,其形如鐍。如淳曰:凡氣在日上爲冠爲戴,在旁直射爲珥,在旁如半環向日爲抱,向外爲背,有氣刺日爲鐍。鐍,抉傷也。  又叶胡桂切。 《曹植·七啓》采英奇于側陋,宣皇明于巖穴。此甯子商歌之秋,而呂望所以投綸而逝。  又《集韻》戸橘切。 《淮南子·原道訓》水居窟穴,人民有室。 《孔融詩》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逾』

《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俞。 《玉篇》越也,遠也,進也。 《書·禹貢》逾于洛。  又《秦誓》日月逾邁。 《正韻》或作踰、隃。

『隙』

《唐韻》綺戟切《集韻》《韻會》《正韻》乞逆切,𠀤音綌。 《說文》壁際孔也。 《玉篇》穿穴也,裂也。 《禮·三年問》若駟之過隙然。 《釋文》隙,本又作卻。 《左傳·昭元年》牆之隙壞。 《孟子》鑽穴隙相窺。 《史記·貨殖傳》秦文孝繆居雍隙。 《註》隙者,閒孔也。地居隴蜀之閒要路,故曰隙。  又《玉篇》閒也。 《左傳·隱五年》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註》隙,閒也。  又《廣韻》怨也。 《史記·樊噲傳》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  又《前漢·匈奴傳贊》遭王莽始開邊隙。  又《前漢·地理志》北隙烏丸夫餘。 《註》隙,際也。  又《唐韻正》古音綺略反,義同。  又《唐韻正》古音綺路反。 《韓非子·亡徵篇》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 《說苑·建本篇》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按玉篇、廣韻、韻會、正韻諸書皆作𨻶,故字彙載入十一畫內。惟說文作隙,集韻、類篇因之。正譌,𡭴从二小,中从日,景也,會意。作𨻶,非。故正字通收入十畫內。應从正字通。 《集韻》同䧍。亦作𡮱𧯈。 《篇海》譌作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