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撇 折 点 竖 点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 指“外国”:~域。~宾。~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关系疏远的:~人。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动>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drift apart]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deviate]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repel]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abandon]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
(1) 另外;其他;别的 [in addition;besides;other]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different]。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unofficial;irregular;unjust]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ㄨㄞˋ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 如:「内外」、「门外」、「屋外」。 特指外国。 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 也称为「老外」。
ㄨㄞˋ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 如:「外币」、「外地」、「外族」。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 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别的、其他的。 如:「外一章」、「外一首」。 《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不是正式的。 如:「外号」、「外史」。
ㄨㄞˋ
疏远。 《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处于……之外。 《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背叛。 《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廣韻》《集韻》五會切《韻會》魚會切,𠀤歪去聲。內之對,表也。 《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 《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又疏斥也。 《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又度外,置之也。 《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又方外,散人也。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 《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又叶征例切,音制。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切部: 五會切
『清代:段玉裁』
此下當有从夕卜三字。
此說从夕卜之意。五會切。十五部。
"外" 为谜底的谜语
名扬四方,芳心倾倒 (打一字)
【解释】 “名”字的“四方(口)”飘扬而去,余下“夕”;“芳”字的中心“亠”倾倒之后,变成“卜”。
多字取一半,萝卜靠旁边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