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í     
注音:ㄒㄧˊ
部首:
总笔画:17

统一码:U+6A84

字形分析:左中右结构

四角:48940

五笔86:SRYT

仓颉:DHSK

规范编号:54

五行属性:木

HTML代码:&#27268

CSS代码:\6A84

Unicode版本:1.1

符号名称:中日韩象形文字

Unicode名称:Ideograph call arms; urgency CJK



笔画顺序

笔顺:横 竖 撇 点 撇 竖 折 横 横 点 横 折 撇 撇 横 撇 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ㄒㄧˊ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call arms; urgency
anordnen, gliedern
déclaration de guerre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词性变化


   

<动>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常见词组





國語辭典

ㄒㄧˊ

 

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 《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文选·曹植·白马篇》:「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ㄒㄧˊ

 

用檄文饬令、告知等。 《聊斋志异·卷一一·王者》:「于是急檄属官,设法补解讫。」 《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把这情由细细写了个禀帖,禀知按察司。按察司行文书檄了知县去。」


《康熙字典》

【辰集】
【辰集中】
部首:
总笔画:17
部首笔画:4
部外笔画:13

《唐韻》胡狄切《集韻》《韻會》《正韻》𠛬狄切,𠀤音薂。 《說文》下尺書也。 《顏師古曰》檄者,以木𥳑爲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 《前漢·申屠嘉傳》爲檄召通。  又有急,則加以雞羽揷之,示速疾也。 《史記·漢高紀》以羽檄徵天下兵。  又《韻會》陳彼之惡,說此之德,曉諭百姓之書也。  又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識也。漢《司馬相如·諭巴蜀檄》、魏《陳琳·討曹操檄》皆是。  又《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  又長檄,印封長牒也。 《後漢·安帝紀》民窮困道路,欲歸本郡,在所爲封長檄。  又檄櫂直上。 《爾雅·釋木》無枝爲檄。  又檄糴,疾貌。 《嵆康·琴賦》懰檄糴以奔邀。  又《唐韻》胡敎切,音效。 《郭璞·蜜蜂賦》誅戮峻于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同期,動不安而齊約。


《说文解字》

【卷六】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切部: 胡狄切

二尺書。从木敫聲。

『清代:段玉裁』


尺二書。
各本作二尺書。小徐繫傳已佚。見韵會者作尺二書。葢古本也。李賢注光武紀曰。說文以木


谜语

"檄" 为谜底的谜语

  1. 千树万树梨花开 (打一汉字)

  2. 【解释】 木(树)、放(开)、白(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