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撇 横 横 竖 横 点 点 点 点 点 撇 横 横 竖 横 横 撇 点
ㄍㄥ
用肉、菜等芶芡煮成的浓汤。 《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ㄍㄥ
一种烹饪方法。材料加水或高汤煮滚,用芡粉勾芡成薄糊状。
ㄌㄤˊ
不羹:地名。春秋时地,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襄阳县东南。 《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 晋·杜预·注:「襄阳县东南有不羹城,定陵西北有不羹亭。」
《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𠀤音庚。 《說文》作𩱧。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 《爾雅·釋器》肉謂之羹。 《註》肉臛也。 《疏》肉之所作臛名羹。 《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 《禮·樂記》大羹不和。 《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又《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又《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又《集韻》盧當切,音郞。 《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 《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切部: 古行切
『清代:段玉裁』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