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点 横 横 横 竖 折 横 折 点 竖 折 横 横 竖
见“诵”。
ㄙㄨㄥˋ
大声朗读。 如:「朗诵」、「诵读」。 陈述、称说。 《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怨谤、讽谏。 《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 《国语·楚语上》:「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 三国吴·韦昭·注:「诵,谓箴谏时世也。」 背念。 如:「背诵」。 唐·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赞美。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 通「颂」。
ㄙㄨㄥˋ
诗文。 《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ㄙㄨㄥˋ
公开的。 《汉书·卷三·高后纪》:「平阳侯驰语太尉勃,勃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 颜师古注引邓展曰:「诵言,公言也。」 通「颂」。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似用切,音頌。 《說文》諷也。 《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 《廣韻》讀誦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詩·大雅》誦言如醉。 《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 《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 《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 《註》誦,說舊事也。 《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 《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 《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 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 《周禮·地官》誦訓。 《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 《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 《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 《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切部: 似用切
『清代:段玉裁』
似用切。九部。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