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尤悔》:“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温公(名峤,字太真)初受刘司空(琨)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又《晋书.温峤传》载:温峤受刘琨命,至江南,奉表劝司马睿即位。峤欲将命,母崔氏固止之。峤绝裾而去。后因以“绝裾而去”指毅然决然地离去。《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女子顾恋恩情,不忍移步,绝裾而去。”《聊斋志异.聂政》:“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 偏正 扯断衣襟离开,形容无论如何也要离去。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温公(温峤)初受刘司空(刘琨)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裙而去。”《聊斋志异·聂政》:“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自取灭亡。”△常用于表示人离去的心意十分坚决。 →解手背面 ?恋恋不舍
衣服的大襟。 衣服的前后部分。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距离,差别:相~不远。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除掉,减掉:~掉。~皮。~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唐韻》九魚切《韻會》斤於切,𠀤音居。 《爾雅·釋器》衱謂之裾。 《郭註》衣後裾也。 《釋名》裾,倨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後常見踞也。 《孔叢子·儒服》子高衣長裾,振襃袖,方屐麄翣見平原君。 又《說文》衣袍也。 又《玉篇》被也。 又《集韻》求於切,音渠。義同。 又居御切,與倨通。 《前漢·趙禹傳》禹爲人廉裾。 《师古註》裾,亦傲也。 又《前漢·司馬相如傳》低卭夭矯裾以驕驁兮。 《張揖註》裾,直項也。
『而』《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去』《唐韻》《集韻》《韻會》𠀤丘據切,墟去聲。 《說文》人相違也。 《廣韻》離也。 《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 《玉篇》行也。 《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 《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𠀤墟上聲。 《集韻》徹也。 又藏也。 《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註》去,收藏也。 又《集韻》或作弆。 《前漢·𨻰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 《註》弆,亦藏也。 又《韻會》《正韻》𠀤丘於切,音墟。疾走。 《正字通》同驅。 《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 《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